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响水两农家深耕“甜蜜的事业”——昔日贫困户,今成带富户
2020-07-09 09:0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仲夏时节,凌晨4点,响水县南河镇昌盛村65岁的沈士虎就开始在厨房弄早饭。5点多,他妻子丁意梅骑上电瓶车,前往响水九丰农博园劳作;沈士虎将化肥运往田地,开启日常工作。

“我们种西瓜纯收入2万元,加上家里还种水稻、玉米,一年收入有三四万元。”沈士虎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在的沈士虎,是昌盛村创业致富的典范。而4年前的他,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从一贫如洗到生活富足,他感慨万千。

16年前,沈士虎在南京打工时受伤留下了后遗症。“每年秋天,病痛就会复发,持续半个月左右。”沈士虎无奈地表示,每次病情复发后,就干不了活,没有收入,还得去医院花钱看病。

沈士虎家中四口人,原有的六七亩地,加上在亲戚家承包的五六亩地,都用来种稻麦,年收入1万元左右。在他患病前,收支平衡;患病后,则入不敷出。

2016年,沈士虎在村干部们帮助下“建档立卡”,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努力,当年就摘掉低收入户的“帽子”。

九丰农博园与沈士虎家的距离,电瓶车只要行驶两三分钟。在农博园里,沈士虎做零工,每天100元;丁意梅做长期工,每月2000元。“同样是种农副产品,为什么你能做,我不能做?”沈士虎萌生自己创业的想法。于是,夫妻俩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西瓜种植技术,开始耕耘“甜蜜的事业”。

在亲戚帮助下,沈士虎又承包5亩地用来种西瓜,他专门到育苗基地买西瓜苗,开启创业之路。“我每天不是在地里,就是在棚里。”如今,老沈的西瓜有专人上田头收购。“冬天,我把棚里西瓜架子搭好、安装好温度计,将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做好,春节过后开始种苗,种苗后一个星期将大棚封闭保温。”聊起西瓜种植,沈士虎侃侃而谈,连昌盛村党总支书记陈兆华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接下来,我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再流转一些土地种经济作物。”对于未来,沈士虎有规划。

无论生活多难,只要努力就有盼头,这样的内生动力如一粒粒种子,根植在南河镇低收入农户心中。“现在一家人吃穿住都没有问题,比以前强多了。”70岁的兴南村村民罗会兵坐在小板凳上,抽了一口烟说。

罗会兵家中五口人,以前只有他这一个劳动力,家里还有5亩地用来种麦子、玉米,收入只能勉强生活。老伴患有肺气管扩张,没有劳动力,一年医药费要花1万元左右,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已成家,二儿子是残疾人。

“生活的苦,我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回忆起以前的贫困生活,罗会兵眼眶湿润,夹着烟的手也微微颤抖。2007年10月,老罗从无锡返村,那时候,他们身上仅剩200元。因为没钱盖房,老罗一家只能借住在父母家。“必须要赚钱。”老罗暗下决心。

“赚回来的钱全用来盖房子。”2008年1月,罗会兵到灌云县打工,4月底,他带着辛苦攒下的5000元回家。为盖房,他赊了2万多元的建房材料,还向亲戚借1万多元,就连父亲兜里仅剩的160元也拿出来供他盖房。“我们盖了90平方米的房子,砖瓦活都由家里人干。”

盖了房,老罗一家在村里有了归宿。可是还债路,却很艰难。“我想赊1盒3元钱的烟,人家都不肯。”罗会兵说,春节前,要债的人找上门。“他一直很努力,但总觉得没有找对路子。”兴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步友表示。

“我们感谢曹队长,他每个月都会来一趟。”2014年,省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队长曹炳泰走进了老罗家,从此,老罗的生活有了起色。曹炳泰为老罗提供低收入户产业园里的两个免费大棚,并建议他种西瓜和西兰花。当年,老罗还清了向亲戚借的钱。

2亩地的收入对于老罗一家人来说,根本不够。2015年,村里又给他提供12个大棚,南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贾良荣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大棚种植工作很苦,但老罗明白这样的付出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在外面打工,一年赚1万元;种3个大棚,3个月就能净赚3万元。”

2016年,老罗被评为低收入户,他知道“等靠要”是不行的,在大棚种植上尝到甜头的老罗,拿出辛苦攒下的钱,又承包20个大棚。2017年年尾,老罗摘掉“贫困帽”。那一年,在村干部帮助下,他贷款5万元扩充种植规模,从32个大棚扩充到57个大棚,还清贷款后,还净赚12万元。老罗带动大儿子一起种西瓜,又扩展30亩地。目前,老罗家有87个大棚,苦尽甘来 ,老罗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

本报记者 华 钰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