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军:忠于匠心,勇当“中国智造”创新先锋
2022-10-14 15:58: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我们已经在车间改造6台机器,后面还要改造8台,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单人产量可以提升50%。效果很明显!”见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时,他刚从生产车间出来,额头上还沁着汗水,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正在进行的技改项目最新进展。

30年紧盯生产一线、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50个,这一串数字标注了邓建军的人生刻度。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走到行业技术的领跑者,邓建军在纺织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制造领域走出一条创新道路。

从“知识型工人”到团队将领

走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光所及皆是荣誉。谈起过去成就,邓建军却频频提到一个关键词——改变。

“你看,这就是我们黑牡丹集团的前身红卫色织厂。”停留在一组发展变迁的组照前,邓建军露出笑意——上世纪80年代,在老厂长姚顺才的带领下,黑牡丹首创第一代染浆联、开辟牛仔市场的天地,为濒临倒闭的企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次变革转型之后,公司斥资引进一大批先进设备,如何使用好、保养好这些设备,成为一件头疼事。恰好在这时,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进入黑牡丹,成为一名电气维修工。这个重任,就落到他和其他两名同事身上。

“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这在当时是全世界同行面临的共同难题。”邓建军说,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和同事们晚上趴在桌子上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多次试验……从解决方案的提出到调试安装,经过反复验证完善,终于打破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

正是这场“胜仗”,让创新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拔节生长。邓建军的创新攻关脚步越走越快,企业不断转型的同时,他也完成了从一名技术工人到创新团队“领头羊”的蜕变——他所在的团队从1988年组建“电子组”、1999年正式命名为“邓建军科研组”到2009年建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201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如今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最初的3人,到如今的24人,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大多来自车间,且都是技术骨干,有的专攻纺织机械、有的专攻电气维修、有的专注于面料研发工艺的。“团队的创新氛围很好,大家常常因为一个技术环节,或一个故障根源,通过‘一人讲、团队点、众人评’的模式进行讨论与分享,从一双手到多双手,形成合力,实现创新发展。”

2012年,邓建军主持的“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不仅实现了牛仔纱线生产节水、节能,还能让单调的蓝黑色牛仔“变身”绚丽时尚的“糖果色”“彩虹系”,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邓建军带领团队通过综合电化学、计算机控制技术、染色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料系统,经过两年左右的研究,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集中化料,解决同品种因多缸调料而产生的色差现象……

把个人的成长蜕变融入到实现“世界一流牛仔品牌供应商”的美好愿景中,邓建军带领团队屡闯难关、屡获殊荣,以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就是要敢想敢做,要与时俱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邓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和团队不断践行的行动。

2019年,一个新的难题摆到邓建军团队面前。当时,国内外纺织印染行业片状染色联合机上的氧化方式均采用传统导辊上下环绕方式自然空气氧化系统,往往会造成染色浮色严重,色牢度不稳定,后工序水洗用水用汽量多等问题。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那一年盛夏,邓建军带着团队在车间温度高达40度的情况下,尝试采用有温湿度控制的快速氧化系统装置。“在高温车间里一干就忘了时间,等出来衣服上的汗水早就结了晶。”历经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该装置成功应用,有效破解了因为四季温差湿度的不同而带来的染色色差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改变传统化料费时费力费料、污染环境等情况,邓建军和团队成员经过10个月的实地调研、2年左右的研究,成功完成集中自动化料系统的投运。这套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智能化料,以前每天需要9个人化料,现在只需2个人运输染料,每天省下约50公斤的染料,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操作环境,年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为了避免传统水洗技术带来的水污染与环境污染,我们又引进了激光雕刻设备与臭氧整理设备,进一步实现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生态化。”邓建军说。

当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必须坚持向科技要效益,让传统设备焕发新的生命力。邓建军带领团队对传统设备尝试“机器换人”的改造升级,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工序效率,通过引进合作自动疵点检测系统,使开剪车速可达到80米/分钟,在线检测效率是原来的3倍,有效替代人工肉眼检验。

为建设制造强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和十几年前相比,现如今技术复杂程度更高了,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度大了,创新攻关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平台协同。”在邓建军看来,“黑牡丹”之所以越开越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行业龙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战斗能力强的工人技术人员队伍。

多年来,邓建军团队积极培养孵化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我们持续培养复合型维修技术人才,一方面吸纳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工作室,通过复合型的人才结构不断强化工作室整合智力资源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邓建军说,另一方面,开展“名师带徒”结对活动,通过项目攻关锻炼人、培养人,通过传、帮、带和手把手技艺传授,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

这些年,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高级技师6人,技师9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培养了一批电气与机械方面的技能人才。在工作室的带领下,黑牡丹集团相继成立7大工种为代表的数十个创新班组,建成4个国家、省、市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大批知识型员工迅速成长起来,先后涌现行业、省、市、区各级劳模、工匠30人次,省、市企业首席技师5人,荣获各级五一劳动奖章14枚。

如今,邓建军多了一个身份:江苏省签约产业教授。作为产业教授,他深度参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为学院的高水平发展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贡献。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 崔欣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