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创新先锋,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10-21 08:5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林元沁 杨频萍 陈月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化部署,这一亮点引发会场内外广泛热议。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江苏有哪些探索?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如何辩证把握三者关系,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推动新的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筑牢强国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一体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科技、人才是互为贯通、互为推动的整体,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徐军海说,对于江苏来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以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为统领,完善工作联动体系,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从多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治理跨越,着力形成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江苏持续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推动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发展。

过去十年,东南大学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12万英才;全面构建人才引育体系,高层次人才总数增至500余人,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二十大报告对科教、人才给予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更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代表说,他将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勇担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江苏省姜堰中学校长孙友新代表倍感激励。“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将恪守‘言有物,行有恒’的校训,走‘自我赋能、自主发展、自觉成才’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道理、明确责任、勇于担当。”孙友新期盼,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出台更多政策支持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发展。

得益于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近两年常州净增人口21万,人才总量达150万人。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代表告诉记者,当前,常州正全力建设“两湖”创新区、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高端创新平台,深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集聚优质创新主体、构建高效创新生态、吸引一流创新人才,为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近年来,常州选取13个特色产业园区试点先行,建起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00多家,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63家,总数位列全省第二。常州着力推动产改向特色产业园区拓展,推出思想引领、机制创新、师资提升、人才培育、产教融合等工程,加快构建与产业相适应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的十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8%上升到2.95%、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有基础有能力,也应当拿出更多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备受激励、倍添动力。“我们团队里有材料、智能方面的科学家,有设计、建造的工程师,有焊接、检测的高级技能人才,潜航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团队更要不怕重压、迎难而上,勇闯创新‘无人区’,把应对未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探索海洋奥秘、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管控海洋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在人、核心在机制。近年来,江苏布局建设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纳米、超算、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创新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阴98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诺奖得主研究院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13家,院士工作站6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家。“我们要加快建设‘一湾一谷一区一港’,高水平建设科技产业园区,支持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入园创新创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300万平方米。”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代表告诉记者,江阴还将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千企万才”三年行动,用好23家海外引才工作站,强化招才引智,力争到2025年,人才总数达6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2万名、领军型人才1000名。

创新土壤让科技人才涌现、科技成果迸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瑜婷代表,工作在独墅湖畔,这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浓厚,是全球范围内相关产业首屈一指的高端要素集聚区。“2015年回国后,我很快筹建自己的实验室,也获得国家项目的资助,系统性研究‘精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机制。”马瑜婷说,她将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力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带领团队不断地取得新成果。同时,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她也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力争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创造力。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

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必将引领发展。

“新动能的培育、新优势的建立、新赛道的开辟离不开人才活水。”南通从“无”到“有”,将海门区一片沿江滩涂打造成集聚200多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类高品质企业的临江新区,秘诀就在于人才。“在临江新区确定创新转型之初,我们就意识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刚需,提出‘人才+产业+平台+资本’发展模式,锚定生物医药主导产业,瞄准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领衔的高成长性项目,以国际化视野积极融入区域竞争。”海门区政协副主席、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说。目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内的50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临江新区,成为“新南通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活力才能竞相迸发。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姜田说,南大探索构建了尊重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的分类分层评价体系。教师的职称评审、博导资格认定,学生的学位授予不再唯论文数量,转而关注人才的代表性成果,兼顾科研任务的类型和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度。“比如,部分在特殊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教师,他们的成果往往难以以论文的形式体现,我们通过更多新的制度设计,让科研人员安心做学术,将科研评价聚焦到解决真问题、做卓越研究上来。”

“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我们对此充满期待。”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代表说,新时代的十年,徐工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化拓展等领域厚植人才优势,成功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一阵营。“我们将培育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掌握多项新技术、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精准绘制人才地图,加快建设具有工程机械集群特色的人才集聚区、强磁场,为产业链自主可控、行稳致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提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我备受鼓舞。”身处企业生产一线多年,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总工程师沈春雷代表感触很深,这些年,各地各行业将技能大赛融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产业工人正由“速度型”“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效益型”,技能升级和创新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升,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破土冒尖、脱颖而出。致敬劳动者的表彰也更加面向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产业工人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迫切需要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工人队伍。沈春雷建议,持续加大一线产业工人技术培训,制定灵活的技术技能补贴政策,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师技能工作室等平台载体作用,将更多的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吸引到产业一线,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更强人才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主任黄维表示,“我们积极呼吁并推进柔性电子学科发展,推动柔性电子领域人才培养进程,也将不断开辟发展以柔性电子等颠覆性技术、变革性技术为代表的新领域和新赛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果彰显人才担当。”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 崔欣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