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在基层|好吃好看还好用,好处“薯”不完
2023-03-30 09:01: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3月20日,一场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会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来到育种大棚,与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分享参加全国两会的感受,传递有关农业发展的好消息。

“和普通生产大棚不同,这间大棚主要用作保苗。大家在大棚中待的时间和实验室一样久,可以视为科研人员的另一个‘家’。”李强说。近年来,徐州市农科院搜集、繁育的一些珍贵甘薯品种,在冬季均集中于此生长,待到春季气候适宜,再移至大田里栽插。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坚定了他们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作为我国甘薯种苗繁育的重要基地,徐州市农科院仅育成的优质甘薯品种就超过50个,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李强拿起面前的几款种苗新品种介绍说,这里有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白肉甘薯品种——徐薯18;富含花青素的紫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口感较甜、适合烤制,且富含胡萝卜素的红心甘薯品种——徐薯48;等等。我国甘薯在产量、适应性等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将继续加紧种质资源的收集,加大育种技术研发力度,并花大力气建立繁育体系,为种苗打造‘舒适安逸’的生长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强重点围绕种业安全、农业科技等方面,提出关于加快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助推种业振兴的建议,并积极推动测试中心早立项、早建设、早发挥作用。“它有利于提升植物品种权保护意识,促进原始创新。”

落实到甘薯种植上,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将坚持增产和提质“两手抓”,让良法与良种配套、农机与农艺融合,全力实现产量、品质和效益最大化,推动甘薯产业现代化。

继续推广已有优良品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甘薯耐旱,目前我国高产田鲜薯亩产已超过5000公斤,有非常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只要大力推广现有的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种苗,在同等面积条件下,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目前,品种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还有55%左右来自于生产环节。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生产上实现绿色化、标准化,聚焦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了解到,我省已率先在鲜食及食品加工用甘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甘薯健康种薯种苗快速培育关键技术、淀粉型甘薯绿色双减与清洁加工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方面开展实践,还有江苏原创的养分管理、大垄双行、机械中耕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推广。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的甘薯种植向着多产业融合、菜观两用、净化空气、旅游观光等高产高效作物转变。徐州市在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进一步研发优质新品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在徐州生鲜超市、菜场,可清炒食用的甘薯茎叶已广泛上市;徐州市区淮海路、中山路等主要街道,已开始使用彩叶甘薯作为绿化植物;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制粉技术,深入利用地上茎叶加工成青粉,既可以做成固体饮料,也可以添加到馒头、面包等食物中,用途极为广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较量的赛场。“徐州市农科院上下将在全国两会精神指引下不懈奋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力推进甘薯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把‘藏粮于技’落实到位,让更多中国好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强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 刚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