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下午,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村民左玉凤来到村办事大厅,为家人申请临时救助开家庭生活困难证明。工作人员审核材料后,登录“智慧印章”系统并申请用章。很快,侍圩村党总支书记侍剑审核通过并为其盖章。
这样的用章程序已覆盖灌云全县13个镇街329个村社。根据盖章证明项目准入目录,村社确定能否盖章,镇街后台监管,印章使用实现全程可控、可查、可追溯。盖章过程由原来的1至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缩短为5分钟。
以前,村民一开证明就找村干部盖章,村干部左右为难。五花八门的证明中,不乏重复证明、奇葩证明、无效证明,也产生了许多“万能章”“糊涂章”“人情章”。“有的村一年登记在册的各类证明事项200余件。盖章成了村级组织的大负担。”灌云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曹勇说。
管印章,首先要从根子上厘清哪些章归村里盖、哪些章不该盖。进入村社“智慧印章”系统,记者发现操作台一侧有张清单一览表,包括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20项、盖章证明项目准入目录20项、盖章证明事项协助目录2项等。“职责清单外的事项,村级组织不再开证明,一下子把村干部从繁复证明中解脱出来。省下来的精力,我们和村民一起谋思路、促发展。”侍剑说。
“智慧印章”的推广应用,也改变了公章滥用的乱象。系统一方面厘清了盖章程序,另一方面拍照采集盖章时间、地点、次数等,公章使用从申请、审核,到用章的透明化,实现“事前可控制、事中可监管、事后可追溯”。“系统预防了村级公章使用中的腐败,将基层小微权力关进了笼子,从源头上杜绝‘人情章’‘空白章’‘糊涂章’。”曹勇说。
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