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东: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25-03-10 07:40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1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朱 婷

余国东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战略谋划与相关政策方针,并关注这些决策部署在地方的落地成效和实践进展。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余国东介绍,过去一年,重庆除了治水质效保持前列,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方面,也取得新成效:治山治岸系统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度达96%,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等。

今年,重庆将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排查整治范围向支流延伸,重点完成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还将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持续发挥森林“绿色屏障”作用。开展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保障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围绕当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余国东说。

余国东还注意到,科技的迅猛发展可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新契机。

比如“巴渝治水”应用系统的监测感知点已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经验向全国推广;再如,卫星遥感技术能俯瞰广袤地区,捕捉宏观环境变化;无人机可深入复杂地形,进行局部精细勘察;地面物联网监测站点则能实时反馈高精度数据……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是,余国东在走访中发现,地方在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仍存在问题和短板,监测体系未形成、监测数据标准不统一难共享、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

“接下来,自己将结合调研成果形成提案,为加快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余国东说。

标签:
责编: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