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汉中市委书记张烨:
双向奔赴,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苏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陕西汉中,是长江支流汉江源头所在地。“两个相隔千山万水的城市,却因对口协作走到一起、双向奔赴!”全国人大代表、汉中市委书记张烨笑着对记者介绍起两地唱响的一曲共富“双城记”。
199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江苏与陕西对口协作,南通与汉中的合作交流就此拉开序幕。29年来,两地人民携手并进,共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张烨介绍说,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南通围绕产业对接、民生改善、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重点领域,累计投入苏陕协作项目资金20.11亿元,实施576个协作项目,撬动了88.79亿元投资,带动了汉中约8万名农村人口增收致富,不仅为汉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撑。
共富赛道上,并不是一个抱着另一个跑,而是牵起手来一起跑。
南通、汉中两地紧紧扭住产业帮扶这个关键,依托汉中的资源禀赋,通过共建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企业合作平台等方式,在纺织服装、中医药、现代材料等领域,实施了一批产业项目。截至目前,汉中已成立如南苏陕协作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区;南通佳可等214家企业落地汉中,实际投资金额达40.06亿元。
孵化的不仅是产业,还有人才。多年来,两地采取双向挂职、委托培养等方式,全面推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多层次人才交流。南通通过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社会帮扶、技能培训等方式,为汉中培养人才。汉中则累计选派8批次、100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南通跟班学习。
张烨告诉记者,通过深化劳务对接机制,汉中还打造出“宁强羌绣工”“勉县焊工”“镇巴茶工”等一批劳务品牌,赴江苏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9万人,既有效助力了汉中群众增收致富,也为南通乃至江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同饮一江水,共赴山海情。苏陕协作播撒的种子,如今已一路繁花。
“汉中市的每一步发展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凝结着江苏人民的深厚情谊。”张烨表示,汉中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苏陕协作一系列要求,进一步把协作机制做优、举措做细、项目做实,携手共绘共富画卷。
以人为刻度,以情为纽带,汉中与南通的故事仍在继续,必将更加精彩。
□ 陕西日报记者 苗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