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驻村“第一书记”韩熠:将浓情洒满古堰帮扶路
2022-03-16 16: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春平  
1
听新闻

韩熠,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员,来自河海大学,祖籍淮安。父亲是个老帮扶队员,他童年常跟随到农村生活,时间虽不长,但记忆深刻。2020年3月,学校选拔省委驻县区帮扶工作队员,他立刻报名参加选拔,被组织委派至淮阴区高家堰镇沙河村任第一书记,圆了回报家乡、重走父辈帮扶路的愿望。

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是美好的,可刚到村里,韩熠却犯难了。地方情况不了解,产业政策不熟悉,农业生产更是门外汉,恰逢疫情,工作开展没了头绪。时常心想:我到底能为村里做什么?如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村民有获得感,为自己的帮扶经历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连村民也会质疑:一个五谷不分的城市里的大学老师,究竟来村里能干什么?

带着这些困惑与质疑,韩熠书记与蒋咏和冯春翰两位驻镇队友一起,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调研学习当中。他们深入走访,认真倾听低收入群众的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听取群众建议;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调研当地企业产业状况;走遍镇域每一条乡间小道、水系河流,了解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驻村期间,韩熠还向后方数十个部门和学院汇报驻村情况,寻求帮扶切入点。他还时常关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了解农村致富经验和乡村振兴故事。

高家堰镇坐落在洪泽湖畔,距市区40公里,曾流传高家堰有三怪“有路不通车、有船没码头、有街不逢集”,侧面反映了其交通比较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沙河村地处镇西北部约12公里,属于洪泽湖滞退洪区内,发展收到一定影响。全村没有产业项目,只有一个500亩农业种植合作社,缺少资金和项目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全村耕地面积4920亩,主要种植一麦一稻,下设8个村民小组892户3822人,人均土地仅1.3亩;全村共有党员108人;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87户609人,占比16%,返贫压力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任重道远。

摸清了家底,了解了情况,韩熠有了思路,他向工作队队长朱钟斌书记报告了他的想法,在队长大力支持下,他放开手脚,因地制宜制定了22项重点帮扶计划。

党建引领打基础。韩熠链接河海大学7个党组织与村总支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目标。以党组织共建为平台,通过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理论同学、扶助帮困结对,向贫困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做实事。鉴于原村部党建文化设施比较单一,他向工作队申请资金,出新建设了党员活动阵地和便民服务中心。

现在,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了,村干部的干劲也上来了,群众的信任度也提高了,大家一呼百应,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产业帮扶谋发展。沙河村地处洪泽湖滞退洪区,产业发展受限。当下,洪泽湖退圩还湖、水系连通、管网改造、安居小区、农村河道清淤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瞅准时机,韩熠和队友一合计,决定联合成立工程机械合作社,在工作队的支持下,投入160万元购入两台大型挖掘机,一次性签订十年租赁协议,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每年可为三个帮扶村集体增收25.6万元。

他还和队友商议,依托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下属苗木公司,协调70万元建设了苗木种植基地,种植樱花榉树等观赏苗木,项目存续十年期内,成熟的苗木全部打包销售给苗木公司,收益有保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2万元的同时,还能带动村民灵活就业40人。他还打算在林中铺上小道,装上文化宣传栏,为村民健身活动提供好去处。

高家堰地下有丰富的盐矿资源,多年开采后,形成了很多密闭性很强的地下空腔。一次偶然机会,韩熠书记听闻一种全新的盐穴储能技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且已得到实际应用,便立刻邀请从事电力投资工作的校友前来考察调研,并成功对接。目前该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估算投资120亿元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在进行方案规化和初步设计,并已正式签约。

民生帮扶惠千家。韩熠书记多方筹集资金,汇聚河海大学爱心力量,搭建爱心桥梁。两年来,河海大学组织部、校办、校工会等16个部门共捐赠书籍、文具和生活物资折价24万元,还有的老师、学生个人委托他将崭新的衣服、图书转交困难群众手中。看到村里的小朋友穿上了新衣服,背上了漂亮的新书包,用上了崭新的文具,小学图书馆里增添了很多新的儿童读物,他开心地笑了。

经过调研发现,沙河村六组的道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老百姓路过此处都要推车缓行,还曾有腿脚不便的村民在此摔倒,村里很多路没有路灯或已经损坏,村民夜间出行极为不便。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是这个理,今天还是这个理。他立刻向工作队申请20万元资金,修缮了沙河村六组550米长的道路,为全村2.5公里道路架设了太阳能路灯。老百姓脚下的路走踏实了,致富的路也就走得更坚定了,老乡们眼睛里有了光,心里也更敞亮了。

文化铸魂拔穷根。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未来。韩熠积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优势,在文化帮扶上下功夫。在河海大学校工会的鼎力支持下,捐资15万元资金援建了四所乡村中小学教工之家,开展心理健康等教学培训,提升了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指数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建党百年之际,校团委组织60余人的校艺术团表演团队来高家堰镇开展文艺表演,观演群众达3000人,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高水平的文艺节目,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组织11支实践团队,开展生态调研、志愿服务和网络直播带货等实践活动,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邀请河海大学国际获奖的钢结构桥梁大赛团队到中小学现场组装钢结构桥梁模型,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同学们探索热情。自从韩书记到来后,沙河村的田间小道经常会出现河海大学学子求索的身影。

高家堰镇得名于拥有1800年历史的洪泽湖石工墙古堰,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重要节点之一。张謇、林则徐、潘季训、陈轩等都曾在此治水,留下了蓄清刷黄的治水智慧和底蕴深厚的治水文化。他邀请后方单位水文化专家和水利史专家前来调研考察,牵线洪泽湖石工墙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帮助建设高家堰治水文化馆。

科技赋能助振兴。依托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和土木工程学科科研优势,河海大学科技处专门划拨24万元,立项开展高家堰5000亩稻虾共养智慧农业设计规划项目和高堰古村冯高路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规划项目,助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河海人,缘水而生、因水而为。在洪泽 湖畔的高家堰,因为帮扶工作,韩熠书记和千年古镇结缘;因为帮扶工作,他和老乡们结下了深深情谊。2021年正月初五,韩熠受邀在江苏广播电台融媒体上向广大农民朋友视频拜年。两年来,他深入老百姓家中,精准画像,真正融入成为沙河村的“村民”。

养鸡助农结情谊。家住沙河村四组的老王是低保户,独自一人带着上四年级的女儿生活,家里有1亩2分地,每年种植一麦一稻收入在1000多元。今年60岁的他,身体还算硬朗,因为要照顾女儿,所以没有外出打工。韩熠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攀谈,帮老王出主意。老王后院有一大片树林,绿意盎然,于是他鼓励老王养殖林下散养土鸡,从鸡苗选择、请养鸡大户给予技术指导,到物流包装,他全流程参与其中,帮助他熟悉环节。奔向幸福的路上必定经历风雨,2021年5月,淮安部分地区经历台风和冰雹灾害,瞬时风力达十二级,鸡棚损毁严重,小鸡被吹飞百余只。韩书记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他家中帮他修复大棚,恢复养殖。

10月是丰收的季节,小鸡也长大了,他倾情代言,利用网络向后方单位的老师和亲朋好友推销散养小鸡,自己开车送货上门。目前小鸡已经抢购一空,帮助老王增收15000余元。最近老王刚刚付清农房改善新房的首付款,高兴的说“韩老师,等我搬进新家,你一定要来看看”。韩书记呵呵一笑:“好,到时候一定和你喝两杯给你祝贺一下”。

临危扶助显真情。2020年的10月21日,韩熠书记刚参加完南京五校联合助农消费扶贫活动,力促高家堰大米现场售罄、订单满满。不顾身心疲惫,连夜赶回镇里。傍晚6时许,他开车刚驶入高家堰镇,发现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突然摔了个跟头,顿时血流如柱。时间不等人,生命最可贵。他在得知救护车无法短时间内赶到时果断挂了电话,立刻抱着老人上车,开车送往医院。到了医院,老人已不能动弹,他找来轮椅推去急救。他拿着医生诊断单准备去缴费,办住院手续。此时老人的家人已闻讯赶来,队友蒋咏也及时赶到医院增援。他安全移交了老人之后,就和队友默默地离开了医院。

“老人倒地了,扶还是不扶?”“第一书记驻村,接地气还是走过场?”韩熠用实际行动作出了肯定回答和模范表率。在驻村帮扶的征程中,表现出高校教师及“第一书记”的勇敢与担当,在乡村绽放出亮丽的色彩和光芒。意外摔倒,流淌的是老人的鲜血和疼痛;伸手相助,浸润的是第一书记无限的温暖和祝福。去年,韩熠书记因见义勇为的事迹被评选为“淮阴好人”。

争做实事得人心。有一次韩熠在村里吃面条,买单的时候,老板说“给你五折”,他很疑惑“今天有什么优惠么”,老板说“不是,我认识你,你是政府派来的帮扶干部,经常在小学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你,我家小朋友也在那里上学,拿到新书包、新文具,小娃可开心了”。韩书记听完,心里美滋滋的。

共同富裕、幸福安康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永恒的初心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两年的帮扶岁月里,韩熠书记带着河海人的真情,汇聚了众多爱心人士的美好期许,将文章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将浓情洒满了古堰帮扶路。(通讯员张春平)

标签:
责编:袁中江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