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雅光,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重大疫情对我国国民经济形成了较大冲击,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脱贫攻坚异常严峻。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信心加油站,更是逐梦新起点。在两会时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国两会提案中,精准扶贫、农民工、农村土地与宅基地、农村环境和粮食安全等成为代表委员提案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作出了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提出一系列惠农政策举措。
坚定目标,践行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开门见山谈到心心念念的脱贫攻坚大事,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等数据压在他的心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面对重大疫情考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更加艰巨。但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是坚定决心,克服艰难险阻,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强化扶贫举措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村实施挂牌督战,集中力量加强攻坚,坚决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攻坚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和组织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注重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兜底保障,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在他心中重若千钧。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稳则人心稳、社会稳,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全球疫情蔓延,世界多国纷纷囤粮,粮食安全问题成为衍生热点。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要坚持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农业生产不耽误,真正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两推进”,把握夏粮丰收主动权,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六稳”、“六保”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增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牢固根基和信心底气。
关心关爱农民,实现“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愿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农民、爱护农民,具有深厚的农民情结。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要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坚决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方能固本,强农才能富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一整套惠民政策举措,着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