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0年,江苏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淮安紧紧围绕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脱贫攻坚新招迭出,发起了决胜总冲刺。
从IT精英到致富领头人,有着怎样的故事?村集体经济收入1年翻了6倍,车桥镇卢滩村的成功秘笈是什么?渔民为何玩起电商吃上“旅游饭”?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淮安这几个村子不断“放大招”,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IT精英到致富领头人 为家乡注入新鲜血液
走进刘老庄红色家园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房、一条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置身这个现代化社区,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竟曾是有名的省定经济薄弱村,直到2008年都没有集体经济。
“2019年,全镇1977户低收入户、6027人实现全部脱贫。” 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两年前,刘老庄村就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逾2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98万元。
取得这样的成绩,刘老庄村有着怎样的独家秘笈?
“我们刘老庄村以‘住房多层化、农民企业化、环境生态化、家园旅游化’为目标,把村中的3493亩土地全部流转为连片的高效农业,千亩日光能大棚、千亩果树采摘园、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千亩精品苗木园纷纷落地……”谈起刘老庄的独家秘笈,朱林如数家珍。“传统零散的农业转变为千亩连片的高效农业,发展规模种植也使得村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有精力创业和家门口务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刘老庄村发生的变化使得一些走出去的年轻人又走了回来。刘老庄村香园农庄创始人朱海兵就是其中之一。朱海兵16岁时离开家乡,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等地打拼,成为IT行业里的一名精英,生活也算过得有滋有味。然而,2009年10月,朱海兵却突然辞职,决定回乡创业。
是什么让朱海兵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朱海兵称主要是大城市竞争压力太大,想回家了,更重要的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情。而恰巧在这个时候,他偶然间发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巨大商机。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利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带来的游客资源,搞起了采摘果园。
从38.3亩的葡萄采摘园起步,目前,朱海兵的果蔬采摘园以水果采摘为主,配套建设餐饮、休闲娱乐项目,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实现年产值400多万元,解决了本村和周边乡镇100余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月增加收入1000元。
“园内长期工只有30多个,大多是临时工,一般在水果生长期和采摘期用工量比较大,每天都在100名左右,工人一天的工资是60元—70元。”朱海兵说。
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回家乡的朱海兵,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一起致富,无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小芡实大能量 村集体经济收入1年翻了6倍
与刘老庄村一样,卢滩村也有着自己的致富“小诀窍”。走进卢滩村,大片池塘映入眼帘。你很难想象,卢滩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秘密武器就藏在这片池塘里。
记者了解到,卢滩村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但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卢滩村要想发展,必须走水路、发水财。我们以前种植芡实都是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单打独斗,村民辛苦却没有好的效益。如果规模化就不一样了。” 淮安市淮安区芦家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洪亮说。
原来,卢滩村村民有着近20年芡实种植经验,但一直是零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在卢洪亮的引领下,卢滩村成立了淮安市淮安区芦家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芡实味甘性平,可药可食,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市场广阔,除出销本地和长三角地区还出口国外,供不应求。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卢滩村有芡实种植合作社10家,种植面积扩大到1800亩,带动了周围村民的就业,发展芡实种植让104户,315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淮安市找准产业方向,出台“三特”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精心谋划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卢洪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卢滩村2018年以前是淮安市低收入村,过去普通的稻麦种植一亩地的纯利润也就几百块钱。现在种植芡实一亩地的产量大概是80斤,市场价60元/斤,除去人工成本,一亩地净利润1000元,是种植稻麦的3倍。”
近几年来,卢滩村的芡实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除种植芡实外,还形成了芡实产业链,如开发芡实饼干、芡实酒等系列产品,让小芡实发挥大能量,成为富民产业。
然而,对于卢滩村村民和卢洪亮来说,这些远远不够,他的期望是让村民坐在家里都有收入,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渔民“转业记” 玩起电商吃上“旅游饭”
从世代打鱼为生到家家养螃蟹玩电商,从村里看不见年轻人到游客络绎不绝,从昔日靠渔船谋生到今日有房有车……几十年来,洪泽湖边的张福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传统的原生态小渔村转变成现在的“中国河蟹之乡”“电子商务示范村”,张福河村都做了哪些事情?
张福河村的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这里的渔民早出晚归收入低。从1999年,该村开始推广螃蟹养殖,渔民的生活才开始得到改善。然而,螃蟹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拓展销路,却成了张福河村面临的新挑战。“没有好的销路,价格方面就上不去,更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品牌,村民收入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电商。”张立军说道。
2016年,张福河村新建了电子商务服务点,为村民提供免费培训,并由此打开了网络销售之路,带动了群众致富,每户年均增收一万元。2019年,该村电商销售总额更是达到了1800万元。“电商可以省去中间很多环节,可以增加10%—15%的利润,这对于老百姓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张立军表示。
除养殖螃蟹做电商,张福河村还紧紧围绕所在镇区农业产业变革调整的契机,充分利用生态养殖区、洪泽湖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业,引导渔民们优化产业结构,拓展致富之路。
一个只有612人的小小渔村,如今变成了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张福河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谈起小渔村发生的变化,村民孙宝贵脸上洋溢的笑容是最直接的体现。“自从上岸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变好了,生活有了保障。”
交汇点记者 严红兰/文 陶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