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泰州市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履职尽责,通过实施“雁领培育计划”、下派“第一书记”、开展乡镇党委书记“领题项目”等举措,建强一支基层扶贫队伍,激活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
培养一支“群雁”队伍
2018年荣膺“中国最美村镇”,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从名不见经传到闻名省内外的乡村振兴“东罗样本”,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华丽蝶变的背后有何奥秘?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宝田感叹:“兴化市专门为我们村书记打造了一个比学赶超平台,干得好就站上台讲,还请专家来指点。大伙都憋着一股劲,谁也不甘落后。”
罗宝田口中的“比学赶超平台”,是兴化市从2018年开始创新推出的“支部书记工作讲坛”。每期讲坛前,兴化市委组织部都会精心确定一个主题,择优推荐5名优秀村书记登台示范,“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书记示范书记做”,放大“头雁效应”。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雁”。在泰州市基层乡村,“头雁”书记还有很多。
结合实施农村干部“雁领培育计划”,泰州市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2017年底,全市集中选拔93名优秀村书记“头雁”、550名村书记后备“强雁”,公开招聘1630名村年轻干部苗子“雏雁”(每村一名村年轻苗子),并每年根据缺额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对“头雁”“强雁”“雏雁”,坚持选拔、培训、管理、激励四位一体、前后贯通,实施“全链式”培育,打造出一支党性有境界、发展有方法、治理有创新、推进有成效的“群雁”队伍。
选派一群“第一书记”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全市各地都增派精兵强将,加大驻村扶贫工作力量。他们积极投身艰苦的扶贫一线,把群众当亲人,用脚步丈量脱贫路。他们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羊”、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海陵区罡杨镇纯垛村“第一书记”陆广才就是其中一员。纯垛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信息比较闭塞,导致当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2019年,陆广才到村上任后,迅速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集体牵头建立农副产品公司,帮助该村创立优质大米品牌和纯垛“飞鸡”等优质禽类品牌,建立了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家禽生态农场……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是泰州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品牌。2009年开始,市县共选派1010多名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书记。“第一书记”下基层,不仅带去资金项目,更带去了宽阔眼界、创新思维和过硬作风,不仅自己干,更团结带领基层干群一起干,激活了农村发展“一池春水”,任职村普遍呈现出热气腾腾、争先进位的新气象。
打造一批书记“领题项目”
每天上午,一车车新鲜蔬菜和生鲜产品从靖江市季市镇花家村的“中央厨房”起运,送到该市58家企业、机关和学校的食堂。今年74岁的花家村村民李金松每天在中央厨房内运送货物,每月有着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现在我们早上出门上班,下午还能抽空忙到家里,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李金松开心地说。
2020年,季市镇党委书记李华兵积极落实“党建+扶贫”书记项目,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公司党支部”三位一体脱贫攻坚党建联盟,实施中央厨房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项目建成后,花家村的“中央厨房”与部分单位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日供货量达3.6吨,年销售额可达5000余万元。不仅村集体收入“水涨船高”,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双丰收。
每个经济薄弱村所在乡镇把“党建+扶贫”作为乡镇党委书记“领题项目”,每年至少谋划一个产业扶贫项目,择优参加全市项目路演活动。加大项目扶持奖励力度,每个获奖项目除获得30万至100万元的奖励资金外,还获得市财政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扶持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支持。
紧盯脱贫攻坚,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近年来,泰州市实现了每个经济薄弱村所在乡镇党委书记,都有一个“党建+扶贫”的书记“领题项目”,每年至少谋划一个产业扶贫项目。为了强化政策引导,泰州市对书记“领题项目”择优开展路演评比,每个获奖项目除获得奖励资金外,还可获得市财政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扶持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据了解,2019年获奖的6个“党建+扶贫”书记“领题项目”,共发放市财政相关扶持资金2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