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刘新月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笔者认为,“三农”工作只有以“心”促“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
当好“粮心人”,严守粮食安全新要求。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亿万民众的神经。作为基层干部,要做“粮心人”,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等举措,全力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
练好“暖心计”,开拓科技助农新技术。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从实际出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基层干部,要多出“暖心计”,一方面,要认识到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两高一优”的种子选用要求,注重培育、选用优质种子,逐步优化当地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数字化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机械化耕作,如推广工厂育秧、无人机打药水、农作物种收机械化,以提高种植效率、确保粮食产量。
办好“实心事”,擦亮成果惠农新亮点。“三农”建设究其根本,需要落脚到农民本身。作为基层干部,要时刻坚持“政策保本、经营增效”的原则,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要认真落实扶农助农政策,建立灾情防范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农业保险、救灾、资金等政策落实到位,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时跟踪监测、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的监测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各地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帮助农户有效融入现代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的“造血生血”,确保群众收入有保障、无反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