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东台市三仓镇兰址村。
春光明媚,蔬菜大棚内是正在生长的西瓜藤苗,绿油油的藤苗生机勃勃。49岁的刘世珠拿着锋利的剪刀,蹲在瓜棚内,走一步蹲一下,剪掉“抢”西瓜营养的多余藤蔓。
兰址村现有 7 个村民小组,1830 人,736 户,像刘世珠这样忙碌在西瓜产业链上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村里推进28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2019年,兰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生活步入小康,而兰址也成为“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 ”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
昔日“拦止”今朝“兰址”
兰址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成名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据说,明清时期在此开辟亭场建灶烧盐,因向东下海的路到此为止,故呼作“拦路止”。民国三年,移居于此的盐商们改名为兰路址;1940年,东台县民主政府迁来三仓时改为兰址村。
“中国西瓜博物馆”坐落于兰址村352省道南侧,馆内,通过文字、图片、模型、视频、互动游戏以及导游解说,可以全面了解到西瓜的来源、发展演变、做法功效等西瓜文化。三仓镇西瓜的发展史尤为精彩,从西瓜的发展路径中可以看出,西瓜已成为三仓镇百姓牢牢抓住的商机。记者了解到,“东台西瓜”是东台代表性的农业品牌,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在博物馆内最深处,许多问世后即得到人们强推的新品种西瓜诞生于此。园内有1000亩展示区,休闲观光农业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园区成功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升集团,是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核心区、江苏省最大的菜篮子基地、上海市蔬菜集团外延基地,3000多农户果蔬直供上海市场。
一只西瓜一条产业
53岁的梅德钟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有20多年的西瓜种植经验,拥有70亩地,2019年净收入60万左右。每个光鲜亮丽的成功者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坎坷经历,梅德钟也不例外。
“父母曾经种过西瓜,但是规模不大。”梅德钟高中毕业后,先到工厂打工,但收入不高,便回家开始种地,受到父母启发,30岁不到的他尝试种西瓜。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30年前,没有种植西瓜的技术,没人指导,他只能到处借书去学习、钻研、实践。“过了几年,我用几万元投资了十几亩地,那时候都是竹子搭的瓜棚,被台风刮掉,什么都没了,我母亲和老婆都哭了。”在不断试错中坚持,梅德钟的技术也逐渐变得成熟,“5层棚最暖和,种得最好。”
2005年,他们的生活开始质的飞跃,每亩地西瓜的效益已达到上万元。“我当过农民经纪人,现在已经是高级职业农民了。”从一个“菜鸟”成长为“元老级”西瓜种植农民,从对西瓜种植一窍不通到精通,梅德钟语气里充满自豪。
梅德钟说,种植西瓜从以前每亩收益七八百元到如今净收入1.5万元,变化非常大。今年,他承包了60亩地,种植特小凤、4k西瓜、早春红玉、麒麟瓜。腊月里开始插苗,4月20日左右西瓜成熟,将被销往浙江、南京,以3.5元每斤的价格卖出,每车可运4万斤。
梅德钟自己从西瓜产业里得到甜头,他还带动村民增加收入。西瓜地里,需要用工10人至12人,大部分是村里人,一天工作10小时,工资250元,每个村民一个月可以得到7500元左右。
乡村美好村民幸福
生活小康不仅体现在村民收入上,文娱活动也不可或缺。
徜徉村中,道路两旁的路灯下都挂着牌子,“文明”“法治”“富强”等词非常醒目。“农民公园”内的幸福小广场上,音乐响起,13位身着绿色舞蹈服,手拿粉黄相间扇子的村民迎风起舞。
“我们经常会约出来一起跳舞。”72岁的沈勤兰笑着说,她们自发组织兰馨志愿队,一起跳广场舞,村里有好几个活动点,队里年纪最大者74岁,最小56岁。“每个人都有一个音响,方便在家里时可以带着左右邻居动起来。”她们不单自费买服装、道具,还看手机自学舞蹈动作,学会后互相切磋。兰馨志愿队已经是村里有名的舞蹈队,她们参加镇里比赛、去敬老院慰问,2019年总共演出19场。
品着丰富的文化大餐,兰址村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也得益于村内公共配套的齐全。村内建有省三星级卫生室,市级居家养老院,新建农耕文化园、农民公园、文化广场,拥有便民小憩点10个,水景绿化节点32处,健身器材场3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逐步变成现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我们最终将实现农民富、集体强,让农村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让农民成为最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三仓镇党委书记杨廉俊对兰址村的发展信心满满。
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华钰 张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