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贺云翱
口述|贺云翱
贺云翱:我的专业是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所以这次,我还是像往年一样,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多个提案,继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出谋划策。
在小康社会建设标准里面,从来就没有离开文化,包括文化遗产。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走向哪里去。
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比如最近他在山西考察,就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过去,他也多次指示,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所以我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静默的老街、干涸的河道、废置的物件……当这些文化遗产再度“活”过来,会焕发出怎样的活力?贺云翱以切身经历,给出答案。
贺云翱:我们在江宁汤山阜庄,设了一个乡村振兴的研究基地,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遗产来引领乡村振兴。很多(被)破坏的(文化)遗产,我们重新又把它修复起来。
历史又回来了,大家也找到了灵魂,找到了自己的家园感,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另外,还可以通过旅游、通过文创产品来创造市场价值,甚至于我们还准备把它们跟当地的农产品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也很喜欢。大家生活在里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就同步上去了。
除了带来的有形财富,贺云翱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无形助益。
贺云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看起来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实际上,涉及到国家整体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涉及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做文化遗产事业,是为国家、为民族,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未来。它虽然不能用GDP来表现,可是它是GDP所不能代替的。我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是相对均衡的。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董晨 朱威 韦伟
记者:徐亦丹
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