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中813个党小组在广袤乡村“落户”“生根” “小堡垒”凝聚乡村振兴“大动能”
2020-06-19 08:5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今年以来,扬中市在74个村(社区)里,通过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建立建强了813个党小组,这些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相继“落户”“生根”的基层“小堡垒”,如星火燎原一般,不断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前沿,“党小组+”模式也风生水起,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大动能”。

党群联动,宜居田园跃然而出

“白天大家工作都忙,我们就晚上聚一聚,说一说。今天的议题是如何把鸣凤的环境搞得漂漂亮亮。大家踊跃发言……”3月6日,扬中市油坊镇鸣凤村第一党小组长陈耀才召开了专门会议,11名党员你一言,我一语,为人居环境整治建言献策。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党小组+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框架下,“党员智囊”们又吸纳广大群众的智慧,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出了独具特色韵味的乡村景致——村里专门请来两位老手艺人,指导村民一起扎篱,农家庭院外铺展出各式造型迥异的竹篱,一阵夏风吹拂,青竹的芬芳与摇曳的花影让人心旷神怡,处处是农家的安闲和乡村的情调。

6月14日,记者在兴隆街道双跃村见到了第六党小组党员蒋国生,他说,今年以来,村里按照“1+1+1+N”模式,即:1名党小组长+1名联络员+1名党员中心户+N户群众,开展“党小组+人居环境整治”,“现在周围的环境变漂亮了,健身跑道、文体设施、休闲广场也都跟上去了,村民们更加喜欢出来晨练了。”

党群联动,协力攻克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一个党员家庭带动一个党小组、一个党小组辐射一个埭,这在扬中乡村已是普遍现象。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同时顺应民意,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取得了实效。截至目前,扬中通过党小组累计排查环境整治重点地块2688处,完成清理1629处,已有1496个村自然埭完成整治任务。

“党建抓得实不实,关键要看实际成效好不好。要坚决防止‘浅表化融合’和‘应付式落实’,坚持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靠实效说话。”扬中市委书记殷敏的这番话,对当地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做了很好的诠释。

创新路径,强村富民产业兴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源源不断“输血”的重要途径,一个个党小组落户扎根后,在产业链构建上也做起了求实效的新文章,带领群众致富的创新路径随之而生。

八桥镇永兴村第五党小组在组长杨恒高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他们调研走访9家企业和多个相关部门,成立永兴村电子商务协会,预计一年可为村里增加40万元的收入。“我们就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引领村里的有志青年通过电子商务来创新创业,让强村富民的路走得更好更远。”杨恒高表示。

三茅街道兴阳村探索“党小组+合作社”模式,组织党员带领群众种植“商薯19号”红薯300余亩,这一红薯是国内外良种遗传基因杂合体的杂交新品种,颇受市场欢迎,今年有望为村集体增加80万元收入。“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党小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党委书记陆廷余踌躇满志。

“扬中强起来,关键是产业强起来。在农村基层,更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关键,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强村富民之路才能走得更实、更稳、更宽、更深。”扬中市市长张德军说道。

“水流到头”,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乡村党小组,犹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总是能灵敏地感知到老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针对大家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三茅街道友好村第四支部第三党小组长徐波就有一番感慨:“党小组虽然小,但离群众近,服务群众真是‘零距离’。”他还讲了这样一件事:该村两户村民因地基和界址等问题争吵不断,影响邻居正常生活,小组的几位老党员闻悉后,耐心做双方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拉锯式”调解,最后双方签订协议握手言和。

八桥镇永胜村第一党小组以“党小组+扶贫帮困”为主题开展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空巢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完成一个个“微心愿”,比如:帮助清理家前屋后、上门提供理发服务、上门帮助解决生活小难题等。“一打电话他们就会赶来,比自己的子女还上心。”说起村里党小组,永胜村南2组的王菊英老人打心眼里感激。

“微心愿”“微行动”“微服务”看似不起眼,却意味着过去基层治理“竿插不到底”“水流不到头”的现象有了彻底转变,以党小组为核心,“上下互动”,直达基层,往深里走、往实里去,乡村治理凝聚力明显增强。

“党小组建设是党建引领、联系群众、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只有聚焦作用发挥、服务中心、常态长效,才能真正发挥党建对中心工作的导向和支撑作用。”扬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丽君表示。

牵手乡贤,文明乡风涵养一方水土

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有趣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就是乡风文明。它既是村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满足村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精神需求的需要,还是延续乡村文脉、增强乡土情感纽带的重要推动力。

5月18日,扬中新坝镇新治村陈履生博物馆群投入试运行。这个以竹为建筑立面,以江南烟雨和山水为设计灵感的国家级水平的博物馆群项目,一经露面,便成为扬中市民新的“网红打卡点”。出生于扬中的陈履生,是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这位知名的扬中乡贤与“江苏最美乡村”新治村牵手,这既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联姻”,也是“党小组+乡贤”的一次创新尝试。自此,不出小岛,村民们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盛宴,在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和竹器博物馆中感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非凡魅力。

村党委书记马军说,新治村在外的乡贤很多,“我们在党小组建设过程中,就想把这一优势资源发挥出最大成效。”

陈履生博物馆群提升了新治村的文化品位,让乡村也更具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而放眼扬中乡村,通过“党小组+”,这里正不断聚集起乡贤智慧、汇聚起发展资源,党小组还联系协调志愿服务队、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团等组织,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晏培娟 余宽平 祝 晋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