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48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徐州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在不断转型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特色产业带来特殊效益
“繁花似锦春意浓,最是四月草莓红。”贾汪区郑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草莓迎来丰收。“我们村草莓一般在8月底栽种,10月中旬就能上市,一直持续到次年五六月份。”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告诉记者,去年,仅采摘旅游就为当地农民带来数十万元收入。
以前,郑庄村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集体经济弱。近年来,该村通过奖补扶持、党员大户引领带动、合作社抱团包销等方式,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草莓种植行列。甜蜜的“小草莓”,被村民们种成脱贫奔小康的“大产业”。如今的郑庄村,摘掉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去年,总投资3000万元的草莓科技示范园投用,引入浙江企业托管,为农户提供育苗、抗病、销售等全程解决方案。
抓住特色、注重品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拓展,真正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打造“手工艺工坊”,通过重建老作坊,升级工艺,打开一片新天地。高党甜油坊有百年历史,油坊主人李乾彬至今仍坚持传统工艺晒制。高党村支部书记宋斌介绍,村集体投资60万元,改扩建800平方米甜油坊晒场,现有酿缸150口,年产量7.5万公斤,每年为集体增收30万元,可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高党老酒坊,年产浓香白酒5万公斤,用工13人。“咱们高党的老酒坊、甜油坊远近闻名,不仅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是‘旺’上加‘旺’。”宋斌说。
生态理念打造绿色家园
沛县大屯街道安庄村有片120亩的树林,被人们称作“天然氧吧”。村里的砖窑厂被拆除,村民在林下遍种花草,铺设步道、沙滩,装上座椅和健身、娱乐设施,引来一拨拨游客到这个紧挨微山湖的渔村“打卡”。
“安庄渔村生态美,水清树绿百花鲜。环境卫生搞得好,精神文明谱新篇。”75岁的老艺人徐知任是非遗项目荷叶落子的传承人。他时常来到林子旁的小广场,给大家唱上几段。“原来这里是一片杂草地,房子破破烂烂,这个地方曾是个臭水沟。”徐老告诉记者,安庄的今昔对比,让他产生不少的创作灵感。近些年,他每年都要“义演”上百场。
一组数字,让人看见“美颜”后的新安庄。杆线入地6000米,道路硬化、亮化3500米,实现全覆盖;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村体绿化覆盖率超过50%;区域供水入户率100%,雨污管道改造2600米;建设水冲式公共厕所4座,286户农户全部完成改厕;新建微动力污水处理厂1座,生活污水再利用率超80%……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徐州农民感受到:农村环境更美,生活更便利。
地处我省西北角的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曾是湖西重点扶贫村。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村的路经过一个河汊子,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像只蜈蚣,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道省说。
“要致富,先修路”。张道省下定决心尽全力把路修通、修好。他发动党员带头捐款,在外务工的村民也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一周时间,张道省就凑到近30万元。不到3个月,他就带领大家修起一条长2000米、宽近5米的村中心水泥路。
近些年,张后屯村进一步完成全村近2万米的道路硬化。村里还对路两旁的沟塘、垃圾进行彻底整治清理,沟塘内种上荷花,道路两旁植起灌木。村民张化增说:“2011年以前,因为路不通,经济发展上不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里种的大蒜卖到国外,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宽。”
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
徐州农村改造中,更看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铜山区柳泉镇北村,被16个山头三面环抱。记者沿着山坡漫步,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树下,石路、石屋、石磨,形成独特的人文记忆。
“我们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地理原貌,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深挖渔元素和石元素,对老旧石房子进行保护、修复,新建‘渔歌子’‘米袋子’等4处民宿,形成后山‘乡里寒舍’民宿集聚区。”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说,如今的北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幅画,一院一盆景”。3个自然村分类打造塔山渔村风情、北村耕读文化和西村梦里田园,探索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文化旅游”的北村模式。
北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打造出文化阵地、党员中心户等4个服务阵地,成立红黄蓝绿橙5色志愿服务队,开展8项志愿服务活动。今年疫情期间,年近八旬的老党员马增英主动加入服务队,走村串户劝阻群众扎堆。
村里有一棵古槐树,树龄超千年,是北村历史的见证。记者注意到,古槐树树干内部虽已腐朽,但枝叶仍然茂密,顶如华盖,生机勃勃。村民们说,每到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大家都要在古槐树上系挂红丝带,许愿祈祷。
凝望古槐,记者不禁感慨,它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北村人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靠着这种精神,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北村人民一起,在这片多彩而深情的土地上,不断奋进,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王 岩 张 涛 何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