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探路小康——写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2020-07-03 10:48:00  来源:新华报业网  
1
听新闻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指出: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它寄托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带着热腾腾的时代温度,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

回首当年,小康宏图的起笔处,正是“人间天堂”苏州。而“为全国发展探路”,始终是江苏肩负的责任。圆梦时刻,我们一起追忆来时路,探寻建设小康社会的江苏实践。

苏杭之行,实证小康目标可行性

时间回溯到37年前,立春刚过,江南的春色比往年来得更早,苏州虎丘冷香阁的梅花开得正盛。

1983年2月6日下午,一辆乳白色丰田面包车缓缓驶入苏州南园宾馆,平稳地停在一排平房前,从车上下来的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就在5个月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怎么“奔”?带着沉甸甸的思考,邓小平来到当时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杭州寻找答案,第一站便来到苏州。

到苏州的第二天,邓小平就接见了当时江苏省委和苏州地方负责同志。“你们苏州农村经济是怎么发展的,采取的什么方法和路子?”据时任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回忆,邓小平一坐下来就直奔主题,眼中满是期待。“听到苏州的同志说准备提前5年翻两番时,小平同志十分高兴,看着我们笑了起来。”

7日下午的这场交谈,大大超过了预定时间。全程参与安保工作的苏州市公安局原警卫科成员成南军清楚地记得,直至天色渐黑,工作人员三次提醒“晚饭已备好”,邓小平才意犹未尽地表示“晚上再聊”。

当时,苏州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接近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8日,邓小平乘船考察太湖。

1983年2月,邓小平考察苏州。周仁德 摄

时任苏州地委书记的戴心思已于2016年去世,《戴心思口述历史》一书中这样记载:在太湖游船上,小平同志望着岸头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民小楼房说,这次到你们苏州以后,我看到老百姓喜气洋洋,农民已经住上楼房了,这算是接近小康水平了。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概括了苏州取得的六条发展成果:“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些都收录在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一文中。

“小平同志展望了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他提及的吃穿、住房、就业、教育、人员流动及精神面貌等六个方面,在当时的苏州基本都有样态。”在苏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方伟看来,这是小平小康思想、小康目标、小康路径,甚至路线图、时间表得到验证的考察之行。

“邓小平到江浙调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如果达不到小康,那么这个目标就是空想。”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龙平平表示,“江浙地区给了邓小平非常大的信心。”

先行先试,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探路

“小平同志苏州之行,可以说是江苏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原点。”忆及当年,84岁的顾秀莲依旧心潮澎湃。

小平苏州之行给江苏带来了极大鼓舞,江苏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以首吃“螃蟹”的精神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探路。根据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测算,到1992年,江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翻两番,1993年实现了人均翻两番,提前完成了对小平同志的承诺。

从“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从“张家港精神”到“园区经验”,江苏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先导,成为全面小康当之无愧的探路者。顾秀莲认为:“现在看起来,这种探路还是很成功的。”

从“奔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小康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在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看来,单从指标方面来说,江苏小康指标高于全国、严于全国。作为“先行者”,江苏小康社会的建设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到建设总体小康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种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低水平小康基础上,建设“六个更加”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江苏则迈入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从单一追求经济发展到提倡社会全方位的提升,凸显了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储东涛认为,江苏对“小康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也是渐趋完善的。2013年,经过丰富完善,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由原来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扩展到五大类22项36个指标。其中,增加了民主法治大类,生态环境指标也由3个调整为7个。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了“两个率先”的殷切期望:期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江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明确要求。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第一次到地方视察就选择江苏,赋予了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时代要求。

这些,是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殷殷嘱托,是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美好蓝图,也是总书记亲自为江苏出的一份考卷。

“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江苏不应是一般水平的‘小康’,而是要给全国做示范,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相符合的。”龙平平如此评价。

“强富美高”,从速度率先转向质量领先

“这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要求从速度率先转向质量领先的集中体现。”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认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在内涵上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又高于全面小康。“‘强富美高’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探索基本现代化的方向指引。”

5年多来,全省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10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大地上处处生机勃勃,“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2019年12月底举行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亮出江苏“阶段性答卷”。他用“厚重提气”来形容这份“五年成绩单”,并对照“强”“富”“美”“高”四个标尺一一解读。

仅以“强”为例,2019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9.96万亿元,人均达12.36万元、居各省区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年来,江苏利用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不见面审批”成为新名片;打造富民品牌,以“创业之手”推开“富民之门”;苏北农房改造,让农民安居梦照进现实;推进绿色转型,留住“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决策,盘活发展大棋;“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华西精神”、“三创三先”精神、开山岛精神等,一代代奋斗者矢志追求,涵养出特有的“江苏气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江苏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肩负探路重任的江苏人,正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更自觉的认识和行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让人念念不忘,更成为指导、推动江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不竭动力。

千年期盼,今朝梦圆。从探路小康的实践原点,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新篇,其中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的,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本文执笔:任松筠 田 梅 包闻军 王高峰 周 娴 纪树霞

标签:小康目标;小康社会;江苏
责编:苗津伟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