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大漠戈壁,挺起大国脊梁
2021-05-28 08: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出了甘肃省酒泉市区,汽车一路往东北方向行驶。茫茫的戈壁滩上,除了偶尔出现的几个村庄,绝大部分路段见不到一丝人烟。将近4个小时后,终于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一片绿洲,这里便是被称为“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这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呼啸而起,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杨利伟乘坐着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第一次在茫茫宇宙中展示了五星红旗;在这里,也安葬着760多名航天英烈,他们践行了“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铮铮誓言。

两个发射场,

诞生了中国航天的众多“第一”

初夏时节,江南早已是花红柳绿,而发射中心的胡杨和红柳才刚刚吐露新芽。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额济纳河从发射中心穿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者引河水建起了人工湖和小溪。湖面上野鸭成群,湖边芦苇荡随风飘扬,小溪边还有一群小鹿的雕像。人工湖所在的飞天公园内,飞天的雕像和高高矗立的东风二号导弹、风暴一号火箭交相辉映,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在这里实现!

发射中心以“酒泉”命名,是因为建设初期额济纳旗隶属于酒泉,后来才划给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

从发射中心出发,向北约1个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了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据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讲解员鱼婷介绍,这个发射场主要由1966年12月建成的5052发射工位和1970年7月建成的138发射工位组成。使用期间,第一发射场创下了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实现一箭三星、第一次为外国提供卫星搭载服务等众多“第一”,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也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发射场内找到了东方红一号升起的地方——5052发射工位。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就是从5052发射工位,搭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至此,“两弹一星”任务圆满完成。

“两弹一星”的作用,“两弹一星”元勋、卫星专家王希季曾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两弹一星”就好比一杆枪,这个枪的“枪杆”就是导弹,“子弹”就是核弹,“瞄准器”就是卫星,所以“两弹一星”整体来说就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核力量。

1988年,邓小平评价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2020年4月23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信中说:“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1996年10月,第一发射场在完成我国第17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后光荣退役。

1998年,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载人航天发射场建成后,迅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伟大使命。1999年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号在这里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凌晨成功返回,中国成为第3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时,习近平总书记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并在问天阁为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壮行。总书记对航天员们说,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至今,先后发射了200多颗卫星、11艘飞船、2个空间实验室。载人航天发射场先后将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这也是对总书记殷切期盼的最好回答。”鱼婷说。

航天城里,

四代人见证“东风奇迹”

漫步在东风航天城,可以看到这里有医院、电影院、儿童游乐场,有共享单车、快递点,还有从幼儿园到高中各级学校。到了晚上,有人在跳广场舞,有孩子骑着滑板车跑来跑去。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小城,无数的“航二代”“航三代”,甚至“航四代”在这里出生、成长,最终成为一名航天人,发射中心85后工程师柳晗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从朝鲜前线转战茫茫戈壁展开基础建设。“据我爷爷讲,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要建什么。生活条件差,战友们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在茫茫戈壁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也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柳晗说。

上世纪60年代,柳晗的父亲柳林和母亲韩丽玲在这里出生,在东风中专毕业后留在发射中心成为了“航二代”。1988年,柳晗在这里出生,2011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作出选择:“我生在大漠、长在大漠,那里有一家人热爱的航天事业,我必须回去。”2014年,柳晗的女儿,“航四代”柳沐萱来到了这个世界,如今已是发射中心东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小时候看到爸爸能把火箭送上天,觉得特别厉害,想着长大了也能发射火箭该多好。但就像我爷爷因为没时间陪我爸爸而感到愧疚,我爸爸因为没时间陪我而感到愧疚一样,我对于女儿也挺愧疚的。尤其是在她小时候,因为带得少,抱她的时候她还会哇哇哭。”柳晗说。

从建成发射中心,到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再到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柳晗一家三代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小时候发射任务很少,大概一两年才有一次。一有发射任务,爸爸妈妈们就顾不上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我们就约着一起到路边去看,都觉得很稀奇。现在不一样了,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发射好几次,小孩子们看多了也不像一开始那么稀奇了。”柳晗笑着说。

工作至今,柳晗已经参加了5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和3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在他看来,让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正是这一代年轻航天人要挑起的担子,“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给老科学家的回信中特别提到我们这些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求我们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不辱使命!”

烈士陵园内,

整齐排列着760多块墓碑

从北入口进入发射中心,能看到一个胡杨环抱的院子,这里就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2013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聂荣臻元帅和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献身的英烈敬献花篮,向共和国的功臣们表示敬意。

“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由聂荣臻元帅于1988年题写。上世纪50年代,聂荣臻先后受命领导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成功,倾注了他大量心血。1992年,聂荣臻逝世。遵照遗愿,3年后,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就在他题名的纪念碑旁。

陵园内陪伴着聂帅的,还有760多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建设者,平均年龄只有27岁。他们中有在长征路上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后成为原发射基地首任司令员的孙继先中将。还有为了保护试验装备奋力扑火英勇牺牲的王来、搜索火箭残骸捐躯大漠的李再林等众多烈士。烈士陵园管理员王万明告诉记者,“早年因工作保密的需要,个人信息资料很少,我们至今联系不上一些英烈的家人。其中还有15名烈士,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拓荒者,直到现在还是无名英雄。”

在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遥感三十四号卫星的众多科研工作者。总指挥周伟敏告诉记者,每次来这里发射卫星,带领团队参观历史展览馆是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早年的拓荒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出色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科研任务,凝结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我们一定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确保每一次发射任务都圆满完成。”

从当年拓荒到现在走向航天强国,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看来,“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激励鼓舞着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两弹一星’精神首先体现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其次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第三就是要敢于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像总书记2019年2月20日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所说的,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760多块墓碑整齐排列,俨然一支待命出征的航天大军。历史展览馆最后的大厅内,22个各式运载火箭模型鳞次栉比,数十种卫星模型在星空一般的穹顶上遨游,神舟九号返回舱仍在向人们展示着平安落地的那一刻……航天梦,在这里从蓝图变成现实。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又将从这里踏上新征程。

记者手记 >>>

发射场里的“树坚强”

采访的这一路,我对“地广人稀”这四个字有了切身感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额济纳旗,面积比整个江苏省还要大,人口还没有南京大学的在校生多。出了发射中心,放眼望去,满目尽是荒漠戈壁。

在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采访时,一阵大风吹过,卷起漫天黄沙,我和摄像同事惊呼:“沙尘暴!”虽然及时躲进了车里,嘴巴和鼻腔里还是进了不少沙子。发射场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哪是沙尘暴,顶多也就是一阵风。真正沙尘暴来的时候,遮天蔽日,沙子打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

条件真的很艰苦,但那又如何?因为有这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因为有这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因为在这里,我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切,靠的又是什么?靠的是精神!东风航天人告诉我们,载人航天发射场里的那棵榆树,就是这种精神的一个写照。

这棵榆树,距离发射塔架仅有50米,它见证了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腾空,目送11位航天员从这里飞向太空,更见证了无数航天人在这里的默默付出和奉献。每次火箭升空时,喷射出来的炽热火焰都将这棵树吞没,将它一半的树枝烧毁。但在来年春天,它总能重发新芽,再次蓬勃生长。20多年,年年如此。像极了扎根大漠戈壁的航天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发向上。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