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春走基层】新农村里感受迎“新春”的喜气
2021-01-25 09:24:00  来源:青海新闻网  
1
听新闻

开栏的话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这个春天,让人充满期待。新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基层,来到城市社区、河湟谷地、瀚海戈壁、风雪草原,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新媒体等方式,用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有品质的作品,记录青海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春天故事;讲述高原人民共庆百年华诞、齐心协力开创新局的奋斗故事。本报今起开设“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刊发记者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敬请关注。

村民祁之常展示刚做好的新年灯笼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是啊,过了“腊八”就是年,“春天”近了!

1月22日,农历腊月初十,虽然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寒冷,行走在农村巷道,已能从家家户户办年货迎新年的氛围中感受出浓浓的年味儿。这不,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的村民李玉青家中,早早就请来了左邻右舍妇女帮忙一起做“年馍”……

上午10时许,阳光正好。李玉青家的小院里人来人往、热气腾腾,灶台上咕嘟咕嘟地烧着一大锅热水,李玉青和几位村民使出浑身力气拉拽进来一头70多公斤的年猪,在村里“老把式”的指挥下,大家开始熟练地处理起来。

放血、拔毛、搓盐去腥、用火燎毛、分割、清洗内脏……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下,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好了,李玉青拿着分割好的肉赶紧上称看了看,“今天下午,我们要在家里美餐一顿,请这些来帮忙的邻居们吃肉,剩下的就准备准备过年啦。”李玉青看着秤上沉甸甸的肉高兴地说着。

李玉青一家四口人,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家里种了4亩(0.27公顷)油菜和10亩(0.67公顷)马铃薯,前几天卖出去点挣了5000多元,还存了1.5万公斤,平时自己还做点小生意,去年一年全家的收入达到了6万余元。

“这一年真是不容易的一年,但看到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家也在忙活了一年后过上了更好的日子,我就‘胡度’(十分)高兴,现在国家政策好啊,党和社会给我们农民很多保障,以前我们哪里敢想能住上这么大的院子啊,现在我们过个年,买个年货都能消费上一万多元,平时吃饭也跟过年一样能满满摆上一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啊,我们的精神头也好了,新的一年我也要继续加油干,让一家人过上更美好的日子。”趁着火热的气氛,李玉青有感而发。

寺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德看着家家户户越来越浓的年味说:“这一年村上的变化可比以前好太多了,村里改造了污水管网,106户卫生厕所升级改造,修建了文化大舞台、公共卫生间和路灯,安装了电暖炕,群众很满意。生活条件高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好了,素质自然提高了。”

走进一旁的祁新庄村,今年77岁的村民祁之常家中到处摆放着做好的灯笼和各种制作材料,老人正蹲着给灯笼粘贴剪好的纸花。由于村里有上百年跳社火的历史,跳社火得用大量灯笼,所以村里很多人都会做,虽然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过年没有庆祝活动,但村民们会在自己家里营造过年的气氛。

从灯笼造型设计,到下料、焊接架子、贴好外观细节,每一个步骤老人都熟记于心。“原来的灯笼架子是竹子的,现在都是铁丝的了,我们还能通过做灯笼一年挣上一万元钱,再加上党和国家的帮助扶持,住上了大房子,自来水锅台上直接能来,遇上这么好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更热闹啊!”祁之常手里捧着制作完成的灯笼笑容满面地说道。

可以看出,过去的一年虽然艰辛,但村庄逐渐在向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宣传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方向前进,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焕发,以前“旧沉沉”的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奋发前行的新农村。随着新年的来临,这些变化也体现在越来越浓的年味当中……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