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观云测天保成功 “南信大航天气象天团”为“长五B”飞天保驾护航
2020-05-09 16: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雯 罗鹏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9日讯 (通讯员 林雯 记者 罗鹏)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直奔苍穹。此次成功发射,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在世界现役火箭运载能力第一梯队中的地位。在通往太空的长征路上,中国人又进了一步。

在“胖五”家族的新成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背后,有这样一群航天气象人,他们观风云把脉天气,将莫测的气象变数化为“有数”,为火箭飞天找准最合适的“气象窗口”。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驻海南的八位工程师中,就有四位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日,记者采访了甘思旧(1997级)、赵小平(2003级)、樊晶(2006级)、贵志成(2007)四位南信大校友,以及曾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气象台工程师、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测试站安全部部长的吕道凯校友(2000级),听他们说一说航天气象人是如何“观云测天保成功”的。

气象条件是火箭发射的“发令枪”,保障必须“万无一失”

“按计划火箭将在5月5日18时00分发射,因此我们5日凌晨4:30就起床赶赴工作岗位了。”本次任务,樊晶和甘思旧在文昌发射场做现场保障,赵小平和贵志成则在海口办公点进行数据和技术支持。“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当天天气又很‘给力’,因此虽然紧张,但仍稳中有序。”樊晶说。

24小时不间断的值班、高频次的会商,气象保障团队的每个人都绷紧了弦。他们每隔几分钟监看一次雷达、查看一次观测数据,实时进行分析与报告,在火箭发射前的12小时、8小时、4小时、2小时发布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预报。除了对降水、雷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常规预报,航天气象人还必须考虑到高空风和电场对火箭飞行的影响,他们将地面到2万米高空分为80层,逐层进行高空风的高精度预报,同时全天候监测发射场地面电场的变化,“气象保障工作绝对不允许出现一丁点错漏”,樊晶说,直到火箭发射后航天器成功入轨,大家悬了一整天的心才放了下来。

对航天而言,运载火箭、发射场建设、气象保障条件等缺一不可,其中气象条件是“发令枪”。“我们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以说气象条件是决定火箭能否顺利实施点火的最后一道关卡。”谈及自己从事的工作,樊晶满是自豪。

“自二月份接到任务以来,我们就开始全员轮岗值班,周末偶尔可以回家一天,最近大半个月更是一天也没回去过。”甘思旧说,从火箭发射到入轨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在发射前几个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每项设备、每一个关键节点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在火箭发射之前,火箭的垂直转运过程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4月29日,长五B进行垂直转运,让甘思旧印象深刻的是,4月28日会商时,他们重点关注了29日白天文昌场区低层东风转东南风的风向转换过程,判断这将会带来小范围、短时间的弱降水,虽然不会对火箭转运造成实质影响,但仍要引起警惕。由于4月28日之前已经连续多日晴空万里,其他部门都对这次的预报结果存疑。虽然心里有些委屈,但气象保障组仍旧坚持科学分析的结果,发出了降雨预报。

第二天上午,在火箭转运过程中,天空果然飘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气象保障组办公室电话声此起彼伏,发射场各个部门都担心雨会越下越大,从而影响正在进行的转运工作。在前期充分会商的基础上,樊晶斩钉截铁地在电话里说道:“间歇性零星小雨将在一小时后停止”,这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最终火箭按计划顺利地从测试厂房转运至发射塔架。

2014年才参加工作的贵志成是“南信大航天气象天团”里的“老幺”,此次任务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由于疫情的影响,客观上造成了暂时的人力短缺;再加上此前中国航天两次发射失利,我们心中都憋足了一口气”,当看到火箭成功入轨的一刻,他整个人都兴奋地跳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完成任务的现场。”

“受到各种原因影响,这次长五B的任务时间跨度三个多月,对一线航天人而言,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验。”吕道凯说,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对发射场而言,主要有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和勤务保障五大系统,一次任务成功完成的背后,都有千千万万个航天人为之奋斗,“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逐梦中国航天,艰苦、惊心又瑰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对航天气象人最真实的写照。没有任务的时候,他们每天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研判,最终得出中长期和短期的预报结论,并在系统内进行考核打评。也只有在平日厉兵秣马练本领,掌握最全面的气象数据,练就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执行任务时面对突发天气情况临危不乱,稳妥应对。

例如今年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在长五B任务期,文昌发射场的气候情况和往年相比有较大差异,许多历史数据失去了参考意义,数值预报的准确率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候预报员的基本功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樊晶和甘思旧都对2011年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印象深刻,“那是7月27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天”,提起九年前的这一天,甘思旧仍心有余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5年的她当时已经是技术骨干了,而樊晶却是第一次进驻发射场执行任务的毛头小伙。发射窗口定在凌晨5点前后,他们从前一天下午5点就守在了保障现场的工作岗位上。“凌晨1点前,天上还一点儿云都没有。2点左右,西昌东面出现的对流云渐渐靠近,并像吹气球一样越来越大,接着就开始出现大雨和雷暴,这会对火箭发射造成相当大的威胁。”甘思旧说。

火箭究竟还能不能发射?什么时间最合适?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聚在气象保障团队身上,“第一次进场就碰到这种极端情况,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都是懵的”,樊晶说。团队里的老专家带着大家一起会商,反复研究发射窗口的气象条件,他们顶住了巨大压力,汇报了“未来10分钟天气满足任务发射气象条件”的结果。航天人抓准了这短暂的10分钟,最终火箭在两次闪电间腾空而起,将这颗北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当欢呼声传来,甘思旧和同事们瘫坐在椅子上,“真是体会到什么叫一夜白了头”。

“航天气象工作如此惊心动魄,这既带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无法比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赵小平说,他的同学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很多都从事着气象相关的工作。“我们航天气象人大多更爱挑战,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毕业时,我们选择到发射场工作,源于对航天这个神秘职业的向往。”吕道凯说出了航天气象人的心声。无论是生于东部省会城市的赵小平,还是身为女孩子的甘思旧以及其他校友,他们在去西昌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确实没有想到当时发射场的条件那么艰苦。”吕道凯说,他们中也有人曾经打过退堂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大家逐渐适应了山沟里的生活,浮躁的心也慢慢安静下来,“最初懵懂的向往也演变成了一种航天情怀。”

正是带着献身中国航天事业的情怀,在建设海南文昌发射场时,这五位校友又先后申请从西昌转战文昌,开启了一段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航天路。2012年,为了支援文昌发射场的建设,赵小平作为气象水文室的代表,第一个进驻文昌场区,扛起了文昌发射场气象系统建设的重任。很快,海南的酷热和海风,就把一个白嫩嫩的小伙变成了黑乎乎的大叔。2014年,其他几位同事也陆续转战海南,他们每天奔波在发射场的风风雨雨中,完成气象系统的建设论证、装备建设、现场监督等。为了工作方便,他们便睡在办公室。“我和爱人都在发射场工作,当时我俩就在办公室安了家,洗澡就在洗手间打水擦一擦。”樊晶回忆道,“当时我们互相携手、互相鼓励,希望早日实现民族“大火箭”的梦想,并不觉得有多苦。”

文昌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三高三强”的气候特点,与西昌的气候条件大不相同。气象保障团队从零开始学习,积极开展滨海天气预报业务训练和滨海气象保障工作研究,完成了高空风、浅层风、积雨云、闪电监测等系统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

“选择了航天,就选择了吃苦,我从未后悔过。”吕道凯说,成家后爱人和一双儿女远在江苏,聚少离多的生活让他对家人一直都心有亏欠。“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陪着孩子成长吧。”吕道凯感慨。

校训陪伴成长,终于让您以我为荣

“在南阶教室上自习、在藕舫园晨读、在图书馆看书,在母校六十岁生日时回想自己的校园生活,这些定格时光的青春剪影,就如胶片般跃入我的脑海。”吕道凯动情地回忆道,“后来,我在电影《致青春》中看到南阶教室的画面,那一瞬间红了眼眶。”

回忆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校友们都历历在目。和舍友一起挑灯夜读、和队友共同参加足球比赛、在老师的指导下手绘天气图……“当时学习的内容很全面,老师对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学习时感触不是很深,毕业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学校的好”,贵志成说,“工作以后,就算是自己从没接触过的内容,也很快能找到窍门,这和当时全面系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2009年,赵小平再次回到母校读研深造,这对他开展针对性、研究性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帮助,“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回到母校读书”,赵小平笑着说。

在学校,除了知识与友谊,他们还收获了更多。“上学时担任班长和年级长的经历,让我的统筹协调、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樊晶说。来到文昌后,樊晶和贵志成开始承担气象主班的工作。除了常规的预报外,他们还要在任务期关键节点的专题会商时汇报答疑,并承担对外气象咨询的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气象新闻发言人吧”,贵志成说。“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在刚接到这项任务时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但母校教会我遇事有准备、不慌张、不胆怯。”樊晶表示,在2019年正式上台汇报之前,他私底下模仿气象主播,练习了相当长的时间。“你永远不知道领导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因此所有任务相关的数据我都得记在心里,努力做到‘一口清、问不倒’。”15分钟的一个汇报,樊晶往往要在日常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地准备三五天。

“这么多年来,母校‘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它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多年来,甘思旧从未忘记过这句校训,“它始终激励我先做人、后做事,求真务实、勤恳工作,我想航天气象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而在吕道凯看来,不论是在刚入职时做气象业务,还是现在做行政,严谨和坚韧是母校给予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搞技术精益求精、 做管理严肃认真,即使摔过跟头、经历过磕磕绊绊,也愈挫愈勇、越发坚定,这都是母校教给我的,一路走来真的是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今年是母校建校六十周年,这两年学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校友们纷纷感慨,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布局的重新优化、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科学研究结出的累累硕果都让大家自豪不已。

“走上工作岗位,愈加发现我们南信大人是多么优秀。”樊晶笑着说,“听说南信大商业气象卫星即将发射,希望届时我能有机会为南信大卫星的发射做气象保障服务,那应该是我们航天气象人对母校最好的回报了。”

标签:火箭发射;气象条件;发令枪
责编:罗鹏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