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走进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田成块、树成林,水流清澈、鸟鸣阵阵,白墙黛瓦的农家,处处生机盎然。
建河村位于恒济镇南侧,村民骑电动车只要5分钟就能到达集镇,村里共有村民415户、1440人,其中六成是青年人。“2019年,村集体积累达65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50元。村里条件好、发展好,不仅村里人不愿意出去,许多外村人还想成为建河人。”47岁的建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陆有辉是华射村人,说这番话时,更像是在说自己。
一个产业,“滋养”厚实家底
“全村60%的村民是留乡创业就业的青年人。”在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看来,“建河村与其他村最大的不同,就是青年人都愿意留在家乡。为啥?咱村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何必舍近求远。”
“建河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更多倚仗传统的玻璃加工产业。”76岁的谢红光曾做过建河村“当家人”20多年。当初,他千方百计挽留掌握着玻璃加工技艺的村民俞万鸿。凭借这门手艺,俞万鸿创办了恒发玻璃仪器厂。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乡村企业,加工的玻璃仪器却常年销往北京、长沙、青岛等地,年收入18万元,成为村里的龙头企业。
作为俞万鸿培养的骨干人才,2000年3月,俞先发将村企转为私企,改名为盐城恒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这些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建河村民在进厂挣钱的同时,也掌握了加工玻璃制品的技能。2019年,企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得到“滋养”的村集体也有了厚实的家底。
在建湖县瑞郎电子商务公司车间,满头大汗的彭艳正忙着给手中的玻璃茶壶“接把”,“‘火候’要控制在600度以下,否则玻璃会变形。”曾经做过收银员的彭艳如今已从事玻璃加工3年,一天能“接把”700个左右,月工资6000元左右,比以前的收入要高。“手经常会被烫伤,留下疤痕。”彭艳摘下手套,露出指间焦黄的老茧。
玻璃加工产业是建河村的特色产业,村里建成了1500平方米电商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过亿元。截至目前,建河村在村创业户63户,电商户36户,带动就业520人,人均收入达7万元。
“一条鱼”,鼓起村民口袋
“鲥鱼长到16个月上市,每斤售价在140元至180元之间。”走进上海正源创辉美洲鲥鱼温控养殖大棚,45岁的丁旭东告诉记者,老丁从事水产养殖已20年,目前负责美洲鲥鱼温控大棚养殖项目。“今年一个棚投放18000条鱼,长成后销往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地区。除去人工和投资成本,一个大棚年纯利润90万元。”
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建河村将村里1600多亩水面、1200亩垦田流转给正源创辉。今年,公司新引进美洲鲥鱼温控大棚养殖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高标准智能温控大棚4个。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鲥鱼20000公斤,产值有望超400万元,年纯效益300万元以上。目前,这一项目已带动村集体积累增加800多万元,水涨船高,村民人均年收益700元。
一套房,增强群众幸福感
建河村新建农民公寓48套、10000平方米, 2个公园绿地20000平方米,5个公厕覆盖整个村庄,栽植景观苗木3.5万余株,铺设污水管网2800多米,村党群服务中心、微生活超市、篮球场等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齐全。“因为发展较好,村民家中有车的不在少数,我们先后建了5个停车场。”俞进雷解释。
抓住机遇,建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与民宿对接,连接到旅游公路2号线,全程可串联连片荷藕种植区、延寿寺、桃花岛、正源创辉渔乐大世界、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全长34.49公里,真正将建河村打造成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
“周边环境好,我们就想买一套给老人养老。”正在督工新房装修的韩伶俐笑道,家里老宅年代久远,村里康居工程一启动,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拿出20多万元,买下了这幢150平方米的房子。
百姓住得好,福利也得跟上。“目前,村集体年收入150万元,每年拿出70万元分红发给村民。”俞进雷透露,今年,全体村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机插秧等补助,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民意外伤害保险等,都由村里负担。对村里70岁以下老人,每人每年给予200元,70岁以上300元,对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体,村里加大帮扶力度,并通过安排就业等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收入。
建河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不仅留住了村里人,还吸引来村外人。“下一步,建河村将继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俞进雷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