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敢为善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先锋
2022-10-15 06: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敢为善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先锋

记者 许海燕 沈佳暄 王梦然

“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列全国第一”“布局建设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推出‘环保贷’”……一串串的“第一”“创新”“率先”,见证着江苏勇于首吃“螃蟹”、敢为善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

践行嘱托开新局。突破改革“天花板”、勇闯创新“无人区”、跋涉发展“深水区”,江苏以高度的自觉和硬核的作为,践行着“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使命。

补链强链,

产业连跨万亿台阶

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回顾江苏产业发展这十年,顶得住、弹性足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省保持经济韧性、抵御外部冲击的“金钟罩”。

“焊接自动化率提升了50%,损耗率大大降低。”10月初,与徐工挖机合作的一家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兴奋地说,仅焊接这一环节的技术提升,就让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了35%,“这不仅让徐工配件质量有了保障,也帮助我们企业赢得了更大市场。”

龙头企业瞄准方向,中小企业灵活跟上,这种上下游创新协同、产能共享的“链式思维”,不断推动江苏产业一路向上、集群突围,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十年间,江苏工业增加值连跨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到4.4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2万亿元,年均增长6.8%,增幅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再看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成功突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占比居全国之首。

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全的省份之一,江苏始终清醒,制造业是自家“家底”,更需为全国经济大局的“稳”与“进”挑担子、作贡献。“全省工业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去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志成说。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已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江苏积极推动集群竞争力和产业强链,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深化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举全省之力打造了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如今,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列全国第一。

赢在风浪里,搏击中前行。江苏制造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步伐——

发力“补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大批企业在对产业链的“修补”中练就“独门绝技”。今年9月,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总书记的重要贺信为广大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江苏中小企业鼓足了发展信心。“政府的各项政策护航企业成长,我们将拿出更大决心攻克关键技术。”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俊表示。目前,江苏已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98家,产业链“填空白”“补短板”企业数和上市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

以更“强”的链条拉动经济增长,江苏还在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十年来,江苏持续实施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2021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4.8,比2015年提高15.9,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示范车间1639个,上云企业累计超过35万家。

携手共进,

“发展落差”变“追赶势能”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源源不竭的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背后,蕴藏着“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的发展定力与智慧。

9月28日,随着省委书记吴政隆的开工号令,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沿线各地闻讯而动,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项目的开工,为“轨道上的江苏”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盐通高铁、连徐高铁……近年来,贴地飞行的“钢铁巨龙”相继贯通,助力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纵横交织的高铁网络,赋予了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机遇。

“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加快苏北振兴、加强南北结对帮扶,始终是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守。

从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自苏南向苏北的“四项转移”,到建立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挂钩帮扶的“五方挂钩”机制,到打造提档升级的南北共建园区和“科创飞地”,再到发力“1+3”重点功能区建设,苏中苏北积蓄起磅礴的内生动力,完成“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嬗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条条高铁互联互通,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一座座城市“洼地崛起”……十年来,江苏奋力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区域板块各扬所长,成绩斐然,可观可感。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作为“长三角的江苏”,与沪浙皖携手向同一个目标奋进: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近4年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奏响改革开放创新交响曲,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非凡动力。

“创新链上的长三角”深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已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

“互联互通的长三角”提速发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项目加快实施,江苏第一批梳理出的11个省际断头路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数字长三角加快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38.2万个。

“跨域破圈的长三角”携手共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接连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有部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复制、开花结果。

厚植青绿,

“美丽江苏”如诗如画

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江苏“争当表率”的应有之义。

美丽太湖云水悠悠,沿海滩涂风景如画,丹顶鹤撒欢嬉戏……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江苏单元,持续迎来观展热潮。展区一隅,展示的是我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我省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4年,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提出具体实践要求;2016年,启动“263”专项行动,成为力塑“环境美”的一把利剑;2017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包括“生态环境高质量”在内的“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2020年,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专题部署美丽江苏建设,将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今年,我省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层层推进,多策并举。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美丽江苏”图景不断“焕新”——

十年来,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十年来,江苏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绿色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极小。如何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始终是摆在江苏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此,江苏坚持用创新夯实“美丽江苏”生态基底——

在全国率先建立环境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强化“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率先推行断面污染上游责任举证制度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运用经济杠杆激发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累计启动赔偿案件数量居全国前列;率先推出“环保贷”,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鲜明共识。

10月2日,南京市民武家敏在鼓楼滨江风光带再次邂逅长江江豚,“这次一下子看到七八只江豚,它们离我只有20米,特别可爱。”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实施,这些年江豚活动的区域在我省已由部分江段扩大至整个江苏段。

江豚重现江苏段,桃花水母再现太湖,连云港灌河口伪虎鲸群回归……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媒体的生动镜头,正成为江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生动注脚。

回望过去,江苏人民敢为善为、奋勇争先;迈进新征程,江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标签:
责任编辑:缪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